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入選名單的通知》(組廳字〔2016〕37號),意昂4平台紡織學院郁崇文教授入選中組部2015年“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這是意昂4平台首次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人才項目。2015年“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共有98名教師入選😋,其中高等學校教師60名,郁崇文教授是在滬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的唯一入選者。
國家級教學名師、上海市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自1987年工作以來,郁老師從教29年來獲過的每個榮譽幾乎都與“講臺”有關💁🏻,最近他又被中組部評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是什麽讓郁老師對三尺講臺如此“情有獨鐘”,又是什麽讓他贏得獎杯更贏得學生口碑?且隨記者一同走近意昂4平台紡織學院郁崇文教授和他的講臺人生。
紡織課堂上玩“跨界”
寫腳本、拍片子🙅🏽、做動畫,你能想象這些看似影視編導幹的技術活兒,被一個學紡織、教紡織的老師“玩轉”到了大學課堂上嗎?而這恰恰是郁老師課堂的最大魅力所在。
原來🙅🏻♂️,郁老師所教授的主要課程《紡紗學》是由原來的棉紡、毛紡、麻紡和絹紡合並起來的一門課程,許多知識點都與紡紗的各類機器設備𓀒、生產實際緊密相連,單憑書本傳授和黑板板書很難講清楚🧑🏭。但紡織廠往往又在相隔學校較遠的外地🏅👨🏼🦰,老師們既不可能帶著大批學生長期駐紮工廠,也沒法把工廠裏的大型設備和生產線搬到課堂裏來。面對這種情況,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郁老師就開始嘗試著采用動畫、錄像等手段進行“立體”教學💮,並多次到工廠現場拍攝有關設備和紗線加工過程的錄像💇♂️,帶回來放給學生看。那些看上去枯燥、抽象的紡紗原理,被這些鮮活的動畫和教學錄像神奇地一轉化,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也讓學生在“玩”與“樂”中不知不覺地收獲了知識🫅🏿。此外,郁老師還帶著教學團隊的老師自己動手研製系列紡紗實驗樣機,這些樣機小巧、簡單🚵,操作方便,又與工廠的實際生產機器基本一致,解決了紡織院校實驗室場地小、機器大👩🏼🎤、學生難以自己動手操作的難題。目前🤹🏻♀️,系列實驗樣機已被全國20多所紡織高校采用。

“時移世易,變法亦已”,隨著學生學習需求的提升和教學手段的演變,郁老師也不斷對自己的跨界教學進行轉型升級。就拿製作的課程動畫來說,就由原來簡單的二維變成了而今已基本完成的三維🪧,紡紗加工過程的演示也隨之變得更生動逼真。郁老師甚至還有了把紡紗學課程開發設計成一款遊戲的設想🐂,“現在不少大學生都喜歡玩手遊,要是我們能順勢而為,讓學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就能掌握知識,豈不是一舉多得?既滿足了學生的愛好興趣,又保證了學習的效能”。
采訪中🐅,郁老師也坦言,像紡紗學等專業課程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開發應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既要懂紡紗專業知識,又要會多媒體開發,這樣的復合型人才不好找🔠,也不好做🧑🏻⚕️🔤,我們這一代中年人有很多心有余力不足的地方,希望青年教師能在這方面有所表現和突破”。
“身為老師,教書育人永遠是第一位的”
從教已經29年,即便在外人看來已經“功成名就”,但郁老師似乎並不以此為然。對於社會上有關“教授上講臺”的觀點討論,在他看來🕹🔹,其實事不關本人是不是教授,而是“只要身為老師,教書育人就永遠是第一位的”。
教學第一,正是這樣的信念伴隨著郁老師的教師生涯。郁老師的博士生李美玲這樣形容自己的導師“學術上嚴謹務實🧑🦽➡️、生活上平易近人”。郁老師的辦公室正對著學生們的工作室。“每天郁老師基本上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經常是師母打電話來催著吃飯了😴,才想起下班回家這件事”。
全國百篇優博論文得主曾泳春是郁老師帶的第一個博士生🦿,而今已經留在紡織學院任教的她回憶起當年郁老師指導自己的點點滴滴仍歷歷在目。“他總是大處指導♗,小處細節上給我們留有很大的自由度🤙🏽,鼓勵我們創新”。曾老師給記者舉了當時自己做博士論文的例子,她的博士論文運用了數字模擬的研究方法,這在當時紡織研究領域是很少見的🚶。也正因為這種“創新”😊,論文在送審時遇到了不少世俗偏見和研究質疑🐯。“郁老師從始至終都是鼓勵和支持我的,能有後面的成績,包括今天自己能走上教師崗位💁🏽♀️👨🏭,其實也受了導師的很大影響”。
或許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才讓郁老師收獲了那麽多學生的尊重與喜愛;也正是對教書育人工作如此的“癡心絕對”,才讓郁老師在一線教學的路上走得這樣篤定從容。